ELISA檢測細胞自噬,下一個hot spot
自噬(autophagy)是由 Ashford 和 Porter 在 1962 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 吃自己”的現象后提出的,是指從粗面內質網的無核糖體附著區脫落的雙層膜 包 裹 部 分 胞 質 和 細 胞 內 需 降 解 的 細 胞 器 、 蛋 白 質 等 成 分 形 成 自 噬 體 (autophagosome),并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 以實現細胞本身的代謝需要和某些細胞器的更新。自噬是繼凋亡(apoptosis)后, 當前生命科學最熱的研究領域之一,根據 Pubmed 記錄的文獻數量,2006 年以 前其相關文獻大約 1500 條。2007 年至 2010 年 9 月其相關文獻發表量達到大約 4400 條。
但是,關于自噬的檢測,一直是研究者們頭痛的一個問題。細胞自噬的金 標準是在電鏡下觀察到被稱為 Phagophore 的吞噬泡,如圖 1 所示,在自噬不同 時期可觀察到不同形態的吞噬泡。雖然電鏡可直接觀察到自噬,但由于需要電 鏡設備和一定的實驗技能,其無法滿足所有研究者的需要。因此,常規還可利 用 LC3 的抗體,通過 Western Blot 檢測 LC3-II/I 比值的變化以評價自噬的發生發 展。當自噬形成時,胞漿型 LC3 會酶解掉一小段多肽形成 LC3-I,LC3-I 跟 PE 結合轉變為(自噬體)膜型(即 LC3-II)。
圖 1. 透射電鏡下觀察不同時期的自噬泡 (源引自:Madame Curie Bioscience Database)
除此之外,GFP-LC3 單熒光體系和 mRFP-GFP-LC3 雙熒光體系也廣泛應用 于自噬檢測中。通過轉染或感染等方法,研究者可將 GFP-LC3 表達于目標細胞 中,再通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GFP 的數量、強弱等來對細胞的自噬形成來進行 檢測。
隨著近年來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ELISA)技術的發展,研究者們發現通過 ELISA 的方法檢測自噬相關基因,也可 很方便地對細胞的自噬情況進行評價。自噬相關基因(autophagy associated gene, ATG),顧名思義,是指直接參與或調節自噬相關過程的基因,目前已發現 的 ATG 有 16 種,命名從 ATG1-ATG16,其中 ATG8 也被稱為 LC3,ATG6 也被 稱為 Beclin-1。 Cloud-Clone Corp.據此開發一系列的 ATG 蛋白檢測試劑盒,包 括 ATG12 檢測試劑盒(SEL224Hu)、ATG16L1 檢測試劑盒(SEN942Hu)、 ATG5 檢測試劑盒(SEL221Hu)、ATG7 檢測試劑盒(SEL222Hu)、BECN1 檢測試劑盒(SEN942Hu)、ATG16L1 檢測試劑盒(SEN942Hu)、ATG16L1 檢測試劑盒(SEJ557Hu)等。這些產品均為科研用戶研究自噬相關機制提供了 良好的實驗平臺。
與其它檢測手段相比,ELISA 檢測細胞自噬具有簡便、省時、無需電鏡或 熒光顯微鏡等大型儀器、可同時檢測多個樣品等優點,為研究自噬的機理提供 了更方便的產品支持。
更多相關產品,請登錄 http://www.cloud-clon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