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自噬標志物LC3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如期拉開帷幕,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對細胞自噬機理的發現。早在上世紀50年代,比利時科學家杜夫通過電鏡觀察到自噬體結構,并首先提出了“自噬”這種說法。
自噬是一個吞噬自身細胞質蛋白或細胞器并使其包被進入囊泡,并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的過程,以實現細胞穩態和細胞器更新。這個過程以溶酶體封閉小室為終點結束。圖1即形象地描述了細胞自噬的機理。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來提供能量和營養,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目前的檢測金標準是通過電鏡觀察膜狀結構的自噬體以及檢測自噬標志物LC3。雖然電鏡可直接觀察到自噬,但由于需要電鏡設備和一定的實驗技能,其無法滿足所有研究者的需要,所以更常見的是檢測自噬標志物LC3。理解細胞自噬對認識衰老、分化及發育、免疫及清除微生物、腫瘤等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有重要意義。
圖 1. 細胞自噬機理的模式圖 (源引自:Nobelprize.org Database)
LC3最初發現時被認為是微管關聯蛋白1A和1B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s 1A and 1B),被稱為MAP1LC3,隨后發現LC3與酵母蛋白Apg8/Aut7/Atg8具有較高相似性,并在自噬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哺乳動物中LC3有3種亞型,包括LC3A、LC3B和LC3C,它們在自噬過程中存在相關的翻譯后修飾。自噬發生過程中,LC3蛋白合成后立即在其羧基端被Atg4所剪切,產生細胞漿定位的LC3-I。在自噬過程中,LC3-I會被包括Atg7和Atg3在內的泛素樣體系所修飾和加工,產生分子量為14kD的LC3-II,并定位到自噬小體中。這樣,自噬小體中存在的LC3和LC3-II都被當做細胞發生自噬的分子標志,并且LC3-II的含量和發生自噬的程度成正比,C3-II/I比值的大小可估計自噬水平的高低。由于LC3A作為LC3的一種,同樣可以用作自噬的分子標志物。
云克隆公司開發了針對LC3A的重組蛋白(RPL701Hu01、RPL701Ra01)、抗體(MAL701Hu21、 MAL701Ra21、PAL701Hu01、PAL701Ra01)以及ELISA試劑盒(SEL701Hu、SEL701Ra),可供廣大科研工作者選擇使用,為科研用戶研究自噬相關機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平臺。
更多產品,請登錄http://www.cloud-clon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