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TP誘導的小鼠帕金森模型
帕金森?。?/span>Parkinson’s disease,PD)是發生于老年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性疾病,臨床上以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為主要特征,并伴隨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紋狀體多巴胺神經遞質含量降低。本項目以MPTP誘導建立PD模型小鼠,通過特定藥物治療,觀察藥物對PD模型小鼠行為學、腦黑質尼氏小體表達、酪氨酸羥化酶(TH)表達的影響。并在實驗終點,取腦部黑質、紋狀體等組織進行基因組學的后續檢測。
實驗內容:
SPF級C57/BL6雄性小鼠,鼠齡7-8周,體重20g左右;動物隨機分為三組
正常組、PD模型組、PD模型+藥物組
PD模型建模方法:
腹腔注射MPTP 20mg/kg/d,連續注射14天。對照組使用等體積生理鹽水進行腹腔注射,操作及注意事項相同。MPTP給藥結束后,模型建立成功。
藥物給以相應的藥物處理;正常組、PD模型組使用等體積PBS進行腹腔注射,操作及注意事項相同。
檢測項目:
1.行為學檢測:
轉棒實驗:使用小鼠轉棒儀檢測小鼠的運動協調能力。
將小鼠置于直徑為75px的旋轉桿上,轉速調整為30r/min,每次同時測定5只小鼠,每個隔室中1只。記錄小鼠從轉棒開始轉動至掉落轉棒所經歷的時間,測定時間為1min,每次中間休息1min,連續5 次,記錄1min 內掉落次數。
曠場實驗:即自發活動,是檢測MPTP損傷后少動的常用指標。
曠場實驗所用實驗箱為尺寸:500×500×300mm曠場,周壁的顏色為黑色,曠場底面被平均分為16個4×4 個小方格。正上方架攝像頭,視野覆蓋整個曠場。將動物放置在正中央格,同時進行攝像和計時,時間為5 min。通過計算機示蹤分析系統來分析動物在一定時間內的活動狀態。實驗室保持安靜,室溫為20 ℃左右,光線充足。觀察指標:方格間穿行次數(動物的四肢從一個格進入另一個格為穿行一次)、直立次數(動物雙前肢同時離地,或者雙前肢放在墻壁上算作直立一次)、中央格停留時間、穿過中央格的次數。
爬桿實驗:是評價小鼠運動協調能力的經典方法。通過記錄小鼠由桿的頂端往下爬到底部(雙前爪著地)所需時間,比較其運動能力。本實驗將小鼠放置于一個木制的粗糙的小球上,其下端接有一個表面粗糙、截面為圓形的木棒,木棒下端放置于鼠籠里,當小鼠頭朝下方從木球爬至木棒上,用秒表記錄此刻的時間為 A,當其爬至木棒最下端時,記錄此刻的時間為 B,那么小鼠爬完整個木棒所用的時間為 C,C=A-B,每只小鼠測試倆次,將倆次爬桿的平均時間作為統計指標。
2. 腦組織尼氏體染色
取各組小鼠腦組織,經固定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后,進行尼氏小體染色。觀察各組動物腦組織中尼氏小體的數量。
3. 免疫組化檢測腦黑質TH表達
取各組小鼠腦組織切片,修片至腦黑質部位,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酪氨酸羥化酶的表達。
4.電鏡觀察腦部線粒體:電鏡下觀察小鼠腦部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超微結構。低倍視野有基本完整的細胞結構,高倍視野中要有線粒體線粒體特寫, MPP組可見鐵死亡線粒體:大小變小,雙層膜密度增高,外膜斷裂,脊減少或消失。
實驗結果:
尼氏染色
免疫組化染色TH:TH免疫染色可來評估MPTP對小鼠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毒性損傷作用。模型組小鼠腦組織切片TH陽性神經元的數目較對照組明顯減少。